中国是医药文化发祥最早的国家之一,从文明的曙光在天幕上耀映亚细亚大地之时,遍及神州大地的簇簇史前文化篝火,由点到面联接起来,形成燎原之势,逐渐的融化在文明时代的光华之中。从此,中国医药学的文明史开始了。
上古医学
神衣氏尝百草而始有医药的传说故事,流传久远《淮南子·修务训》:“神衣……尝百草之滋味,水泉之甘苦,令民知所避就,当此之时,一日而遇七十毒”。
传说中的医学人物:伏羲氏 神农氏 黄帝 僦贷季 岐伯 俞跗 伯高 少俞 鬼臾区 雷公 桐君 少师 巫彭 巫妨 巫咸 苗父
夏商西周时期
夏商西周时期医巫并存,在卜筮史料中记载了大量的医药卫生的内容,形成了医学的雏形。《尚书》和《周礼》是记录这个时期医学活动的主要著作。
殷代的甲骨文里已有“疾首”、“疾身”、“疾足”、“风疾”、“疟疾”、“蛊”等一些内科疾病的记载,殷商时期已发明汤液药酒治疗疾病。周朝对医学进行分科,有了疾医、疡医、食医、兽医分工不同的医师。
两宋时期
两宋是中医药学发展的重要时期。政府的重视在医药发展上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。北宋政府组织人员编纂方书和本草、设立校正医书局、铸造针灸铜人、改革医学教育、设立惠民局、和剂局、安剂坊、养济院、福田院等等,有力的促进了医药卫主之进步。
名医:刘翰、孙用、孙奇、孙兆、洛钦·仁钦桑布、王惟一、许希、掌禹锡、林亿、郭雍、陈承、唐慎微、庞安时、朱肱、苏颂、钱乙、杨介、董汲、陈师文、许叔微、宋慈、杨士瀛。
主要著作:《太平圣惠方》、《养老奉亲书》、《经史证类备急本草》、《史载之方》、《小儿药证直诀》、《圣济总录》、《普济本事方》、《幼幼新书》、《苏沈良方》、《小儿卫生总微论方》、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》、《集验背疽方》、《针灸资生经》、《妇人大全良方》、《洗冤集录》、《外科精要》、《仁斋直指方论》。
明代
明代,医药学发展出现革新趋势。在探传染病病因、创造人痘接种预防天花、中药学研究等进入新的层次。中外医药的交流范围已达亚、欧、非许多国家与地区,中学的输出、西学的东渐,使中外医学文化在交流接触中,互惠受益。
名医:戴思恭、王履、熊宗立、汪机、薛己、万全、高武、李时珍、徐春甫、龚廷贤、方有执、杨济时、缪希雍、吴昆、武之望、王肯堂、陈实功、吴有性、张介宾、赵献可、李中梓。
主要著作:《普济方》、《明医杂著》、《医学正传》、《针灸聚英》、《古今医统大全》、《医学纲目》、《医学入门》、《本草纲目》、《万病回春》、《名医类案》、《针灸大成》、《证治准绳》、《济阴纲目》、《景岳全书》、《瘟疫论》、《审视瑶函》。
现代医学
其他中医世家作品
《周慎斋遗书》、《邹孟城三十年临证经验集》、《陈氏幼科秘诀》、《丛桂草堂医案》、《对山医话》、《顾松园医镜》、《何澹安医案》、《洪氏集验方》、《花韵楼医案》、《旧德堂医案》、《客尘医话》、《凌临灵方》、《侣山堂类辩》、《邵兰荪医案》、《孙文垣医案》、《王旭高临证医案》、《叶天士医案精华》、《友渔斋医话》、《寓意草》、《仿寓意草》、《张聿青医案》、《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》、《张畹香医案》、《章次公医案》中附子的应用、《余无言医案》、《也是山人医案》、《存存斋医话稿》、《眉寿堂方案选存》、《马培之医案》、《冷庐医话》、《丁甘仁医案》、《程杏轩医案》、《焦氏喉科枕秘》、《湖岳村叟医案》、《洄溪医案》、《何世英医案》、《韩氏医通》、《辩证录》、《冯氏锦囊秘录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