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启蒙
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、源远流长,中医更是中华民族的瑰宝,几千年来一直维护着中华民族的健康。学习中医,入门时一定要有正确的方法,不能入错门。所谓,因地不正,果招迂曲。走对了路子,才能事半功倍,大医有成。著名中医教育家彭子益说,“要缩短学习成功的学程,方能引起学者的兴趣,而学到成功。而增加功效,缩短学程,学到成功,必先使学者彻底认识古中医学本身真相的究竟。” 本站开卷有益,祝你学有所成!为什么彭子益的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》只作初学者的入门书籍推荐?
《初学园地》推荐读物
《吴医汇讲》
- 作者:唐大烈 清朝
- 自序
- 卷一
- 卷二
- 卷三
- 卷四
- 卷五
- 卷六
- 卷七
- 卷八
- 卷九
- 卷十
- 卷十一
《医学心悟》
作者:清代 程国彭
- 序
- 自序
- 凡例
- 卷一
- 卷二
- 伤寒类伤寒辨
- 伤寒六经见证法
- 太阳经证
- 阳明经证
- 少阳经证
- 太阴经证
- 少阴经证
- 厥阴经证
- 太阳腑病
- 阳明腑病
- 论里中之里
- 复论阳明本证用药法
- 论阳明兼证用药法
- 合病并病
- 直中三阴诸证
- 两感
- 伤寒兼症
- 咳嗽
- 止嗽散
- 小半夏加茯苓汤
- 咽痛
- 伤寒吐血
- 犀角地黄汤
- 衄
- 便脓血
- 蓄血
- 桃核承气汤
- 抵当汤
- 动阴血
- 鼻鼾鼻鸣
- 不能言及语言难出
- 葳蕤汤
- 温疟
- 身重难转侧
- 发黄
- 栀子柏皮汤
- 茵陈蒿汤
- 茵陈五苓散
- 茵陈术附汤
- 痉
- 加减小续命汤
- 三一承气汤
- 斑疹
- 三黄解毒汤
- 犀角大青汤
- 结胸痞气
- 小陷胸汤
- 大陷胸汤
- 半夏泻心汤
- 白散
- 枳实理中丸
- 脏结
- 振战栗
- 筋惕肉
- 真武汤
- 义手冒心
- 惊悸
- 小便不利
- 遗溺
- 呃逆
- 扁鹊丁香散
- 懊
- 栀子豉汤
- 郁冒
- 导赤散
- 奔豚
- 身热恶寒身寒恶热
- 风温湿温
- 风湿相搏
- 劳复、食复、女劳复
- 人参三白汤
- 阴阳易
- 狐惑
- 雄黄丸方
- 阳毒阴毒
- 栀子汤
- 百合病
- 百合知母汤方
- 坏病
- 羊肉汤方
- 热入血室
- 阴躁似阳躁
- 阳厥似阴厥
- 肿
- 除中
- 气上冲心
- 瓜蒂散
- 姜附汤
- 桂枝附子汤
- 甘草附子汤
- 麻黄附子细辛汤
- 十枣汤
- 人参膏
- 当归补血汤
- 酸枣仁汤
- 小青龙汤
- 桂枝甘草汤
- 卷三
- 卷四
- 遗精
- 赤白浊
- 菟丝子丸
- 萆厘清饮
- 黄疸
- 不能食
- 不得卧
- 自汗盗汗
- 癫狂痫
- 生铁落饮
- 定痫丸
- 河车丸
- 惊悸恐
- 眩晕
- 健忘
- 嘈杂
- 咽喉(口舌齿唇)
- 目
- 面
- 瘰
- 鼻
- 耳
- 痔疮
- 内痈
- 诸虫
- 五绝
- 自缢
- 摧压
- 溺水
- 魇魅
- 服毒
- 半仙丸
- 黄矾散
- 天下第一金疮药
- 月经不调
- 室女经闭成损
- 暴崩下血
- 带下
- 求嗣
- 转女为男说
- 诊妇人有孕法
- 验胎法
- 食忌
- 药忌
- 恶阻
- 胎动不安
- 胎漏
- 子悬(子眩
- 胎不长
- 半产
- 子烦
- 子痫
- 子鸣
- 子喑
- 孕妇内痈
- 鬼胎(梦与鬼交
- 热病胎损
- 娠妊小便不通转胞胞损
- 胎水肿满
- 乳自出
- 临产将护法
- 十产论
- 交骨不开产门不闭
- 胞衣不下
- 产后将护法
- 生化汤
- 归姜汤
- 产后血晕
- 产后不语
- 产后发热
- 产后颠狂
- 心神惊悸
- 汗多变痉
- 产后身痛
- 产后腰痛
- 恶露不绝
- 产后心腹诸痛
- 蓐劳
- 喘促
- 鼻黑鼻衄
- 产后乳疾
- 栝蒌散
- 香附饼
- 乳痈乳岩
- 妇人隐疾
- 卷五
- 外科十法
- 周身上下所患之病名
- 发背(对心发 肾俞发 搭背 手发 足发)
- 脑疽(对口、偏对口)
- 鬓疽(发颐、时毒、大头天行)
- 井口疽(胁痈 肚痈 穿骨痈 鱼口 臀痈)
- 疔疮
- 喉痹
- 缠喉风
- 缠舌喉风
- 乳蛾
- 舌衄
- 悬痈
- 腮痈
- 喉疮
- 走马牙疳(牙痈、牙宣、牙痛)
- 喉瘤
- 肺绝喉痹
- 瘰
- 鼻痔(鼻渊)
- 耳(百虫入耳)
- 眼丹(眼珠忽突)
- 白秃疮(落发不生)
- 粉刺雀斑
- 破伤风
- 跌打损伤
- 乳痈(乳岩)
- 附骨疽(伏兔疽)
- 蛇头毒
- 脱疽
- 疮
- 肠痈
- 悬痈(脏毒 内痔 外痔 脱肛)
- 下疳
- 杨梅结毒
- 大麻风
- 汤泡火烧
- 疥疮(天泡疮)
- 顽癣
- 自刎
- 竹木刺入肉
- 疯犬咬(毒蛇、蜈蚣咬)
- 误服砒毒(野菌毒)
- 自缢
- 落水
- 魇梦不醒
- 补遗
中医启蒙推荐教材
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》
- 原著:彭子益 民国
- 前言
- 医家小传
- 全书概要
- 本书读法次序
- 上编
- 伤寒论六经原文读法篇
- 原理上篇
- 古方上篇
- 温病本气篇
- 儿病本气篇
- 时病本气篇
- 伤寒论方解上篇
- 伤寒论方解中篇
- 伤寒论方解下篇
- 类伤寒篇
- 金匮方解篇
- 金匮方解篇导言
- 内伤呕吐哕下利
- 内伤腹满寒疝宿食
- 内伤胸痹心痛短气
- 内伤痰饮咳嗽
- 苓桂术甘汤
- 甘遂半夏汤
- 己椒苈黄丸
- 十枣汤
- 大青龙汤
- 小青龙汤
- 木防己汤
- 木防己去石膏加芒硝茯苓汤
- 五苓散
- 半夏加茯苓汤
- 泽泻汤
- 小半夏汤
- 厚朴大黄汤
- 葶苈大枣泻肺汤
- 小青龙汤
-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
- 茯苓甘草五味姜辛汤
- 茯苓甘草五味姜辛半夏汤
- 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汤
- 苓甘五味姜辛半杏大黄汤
- 内伤肺痈肺痿上气
- 干姜甘草汤
- 桔梗汤
- 葶苈大枣泻肺汤
- 越婢加半夏汤
- 小青龙加石膏汤
- 泽泻汤
- 厚朴麻黄汤
- 射干麻黄汤
- 麦门冬汤
- 皂荚丸
- 内伤血痹虚劳
- 黄芪五物汤
- 桂枝龙骨牡蛎汤
- 小建中汤
- 黄芪建中汤
- 肾气丸
- 薯蓣丸
- 酸枣仁汤
- 大黄蟅虫丸
-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
- 半夏麻黄丸
- 大黄黄连泻心汤
- 柏叶汤
- 赤小豆当归散
- 黄土汤
- 内伤奔豚
- 奔豚汤
- 桂枝加桂汤
- 苓桂甘枣汤
- 内伤消渴小便不利淋
- 白虎加人参汤
- 五苓散
- 文蛤散
- 猪苓汤
- 肾气丸
- 栝蒌瞿麦丸
- 蒲黄散
- 茯苓戎盐汤
- 滑石白鱼散
- 内伤水气黄疸
- 内伤趺蹶手指臂肿转筋狐疝蛔虫
- 外科疮痈肠痈淫疮
- 外感历节中风
- 外感痉湿暍疟
- 栝蒌桂枝汤
- 葛根汤
- 大承气汤
- 麻黄加术汤
-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
- 防己黄芪汤
- 桂枝附子汤
- 甘草附子汤
- 白虎加人参汤
- 一物瓜蒂汤
- 白虎加桂枝汤
- 蜀漆散
- 鳖甲煎丸
- 外感百合狐惑阴阳毒
- 百合知母汤
- 滑石代赭汤
- 百合鸡子黄汤
- 百合地黄汤
- 百合洗方
- 栝蒌牡蛎散
- 百合滑石散
- 甘草泻心汤
- 苦参汤
- 雄黄散
- 赤小豆当归散
- 升麻鳖甲汤
- 升麻鳖甲去雄黄蜀椒汤
- 妇人妊娠产后病及杂病
- 古方中篇
- 古方下篇
- 古方下篇导言
- 理中汤证治推论的意义
- 麦门冬汤证治推论的意义
- 小建中汤证治推论的意义
- 当归生姜羊肉汤证治推论的意义
- 肾气丸证治描论的意义
- 大黄黄芩黄连泻心汤证治推论的意义
- 炙甘草汤证治推论的意义
- 茯苓杏仁甘草汤证治推论的意义
- 酸枣仁汤证推论的意义
- 白头翁汤证治推论的意义
- 薯蓣丸证治推论的意义
- 生姜泻心汤证治推论的意义
- 黄芪五物汤证治推论的意义
- 大黄蛰虫丸证治推论的意义
- 大黄牡丹汤薏苡附子败酱散证治推论的意义
- 葶苈大枣泻肺汤证治推论的意义
- 甘麦大枣汤证治推论的意义
- 温经汤证治推论的意义
- 桂枝汤麻黄汤桂枝麻黄各半汤证治推论的意义
- 大承气汤核桃承气汤四逆汤附子汤乌梅丸证治推论的意义
- 大小柴胡汤证治推论的意义
- 再推论桂枝汤麻黄汤的意义
- 再推论承气汤四逆汤的意义
- 脉法篇
- 舌胎篇
- 药性提纲篇
- 生命宇宙篇
- 王养林书后
- 汪英时书后
- 王详瑞赞